聂乐山示儿家书
从古至今,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以联教、话教、铭教、书教、遗教等各种方式,从不同的侧面,留下了难以忘却的锦玉之言。特别是聂乐山的示儿家书,所言居官之道,字字珠玑,发人深省,在历代家书、家训中堪称上乘之作。
聂乐山(1672—1765),湖南衡山人,清代著名学者。他盛德卓识,性格仁慈,治学严谨,不慕功名、精通医道,救死扶伤,美名远扬。
乾隆十三年(1748),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乐山公,带领早已中进士的儿子聂焘进京等候任用。经由运河北上,当时的运粮船工得了传染病,经乐山公医治都能立刻痊愈。许多粮船的病患知道后,纷纷于船旁呼叫。
乐山公不忍见死不救,就嘱咐儿子聂焘,改从陆路雇乘骡轿赶赴京城。自己则留下来继续治病救人。经过几个月,等到传染病停止了,他才到达京城。此时正好聂焘已奉派担任陕西省镇安县县令,乐山公于是陪同儿子上任。到达镇安县以后,他动员山地民众,就地采药,以增加收入。
次年,返回湖南衡山老家后,乐山公派人护送聂焘的眷属去镇安,给儿子捎去一封信,世称《诫子书》。
首先,聂乐山在信中要求儿子安心山区小县供职,并要有所作为,为民造福。他写道:“尔在官,不宜数问家事,道远鸿稀,徒乱人意,正以无家信为平安耳。”信中说:“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今服官年余,民情熟悉,正好兴利除害,若以地方偏小,上司或存宽恕,偷安藏拙,日成痿痹,是为世界木偶人。”聂乐山勉励儿子廉洁奉公,为民间办些好事。他说:“自己节省,正图为民间兴事,非以节省为身家计。同一节省,其中殊有‘义’‘利’之分。”“养廉银两,听尔为地方使用”。
聂乐山告诫儿子要事当躬亲,谦虚谨慎,指出,“诚能感人,谦则受益”。他教育儿子“官厅子内,不可自立崖岸,与人不和,又不可随人嬉笑”。并说,“山城不得良幕,自办未为不可。但须事事留心,功过有所考验,更须将做错处触类旁通,渐觉过少,乃有进步。偶有微功,益须加勉,不可怀欢喜心,阻人志气。”
聂乐山还把做官比作播种人,来勉励儿子说:“种子播地,自有发生,尔在镇安,正播种之时,但须播一佳种”。他说:“知县是亲民官,小邑知县更好亲民。做得一事,民间就沾一事之惠,尤易感恩。古有小邑知县,实心为民,造福一两件事,竟血食千百年。”
200 多年前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老中医,能够这样严格地要求儿子做“亲民官”,确实很不容易。聂焘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
他在镇安任职八年,奖励垦荒,修筑道路,兴办学堂,“以实心行实政”,为民间办了不少好事。所以老百姓对他奉调离职依依不舍,镇安县民众为他修造了纪念祠。聂乐山这封教子亲民爱民的家书,不仅使他的后裔们受益匪浅,而且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这封《诫子书》,最先被陕西巡抚陈弘谋发见,大加称赞,将其印发给全省官员学习策勉,并被载入《陕西省志》、《镇安县志》、《衡山县志》。清末思想家魏源慧眼识珠,在奉命编写《皇朝经世文摘》时,将《诫子书》全文刊入其中。1982 年 6 月,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黎夫向《人民日报》撰文,推介了这封家书。还赋诗激励当今干部:“为父当比乐山公,做官要赛聂家郎。”
一封普通家书,为何既能载入旧时代的史册,被古代先进思想家视为治国安邦的范文,又能得到中共党报的郑重推介,200多年来经久不衰,为世人奉为为官处世的准则?究其原因,这应该是得力于激荡其中的亲民爱民情怀,也是家书所表达的勤政廉政为官理念为世人认同的缘故。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