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衡山一带,老百姓在湘江河边,从瓷片堆积层中,翻捡到一些绘有花纹的碗和罐子,拿回家里喂鸡喂鸭。有些识货的文物贩子得知信息后,开始走家串户,以每件几元钱的价格大量收购,卖到广州一些古玩商手中。当地一些村民看到这些堆积如山的破瓷片能换钱,也就大肆挖掘。
70年代初,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发现多件完整的粉地彩釉绘花罐、炉、瓶,但谁也不识,不知哪个窑口生产。直至70年代末,一广州文物贩子被抓,在其住处发现许多彩釉瓷片,故而得知其在湖南衡山一带收购而来,从而解开了新加坡、香港彩瓷之谜。
1982年,为使古窑址免遭进一步的破坏,湖南省博物馆对“衡山窑”窑址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并整理出发掘报告。
1984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到海外讲学,途经马六甲,在地摊上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彩瓷,于是买回国内。一次他在四川邛窑古陶瓷研究会上把彩瓷拿出来,请与会专家辨识,当时湖南考古专家周世荣认出是“衡山窑”。并详细讲述“衡山窑”的烧制时间、主要器形、装饰风格、工艺水平等,引起了古陶瓷界的高度重视。
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由于对古窑址的发掘,衡阳本地的博物馆开始征集已出土的一些衡山窑完整器和具有鲜明特色纹饰的陶瓷片作为馆藏,从而也在民间形成了衡山窑的收藏热。由于民间藏家的推波助澜,一些文物贩子开始走街串巷收集衡山窑瓷器和四处寻找古窑址,引起了新一轮疯狂盗挖。
1984年,衡东县甘溪镇大托村村民在瓦子堆(碎瓷堆)建房,开挖瓷片堆积层,在所有的叠压陶瓷堆积层中,发现了与衡山枫树河、渡口村一样的粉上彩釉绘花彩瓷片,而这种彩瓷片绘花更细,花纹更飘逸,釉色更清亮,对比更强烈,从而吸引文物贩子蜂拥而至,收购完整器和绘花瓷片。待文物部门发现、进行保护时,几个如山堆积层已破坏得非常严重。这时考古专家赶来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发现了比衡山渡口村规模还要大的大源窑窑址。
此后,1980年代的中后期,又先后在湘阴县樟树镇附近的百梅村、湘乡县的西南方水府庙水库东北岸等地发现百梅窑、石龙窑,以及祁东归阳窑,祁阳唐家窑,衡南青冲窑、怡谷窑等。
80年代末期又在湘潭、邵阳、永州、郴州等地发现有衡山窑陪葬和烧制粉上彩绘纹饰瓷器的窑口。
1988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古外销瓷研究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衡阳召开,将湖南的湘阴窑、长沙窑、衡山窑的古陶瓷生产列为课题,进行了科学研究。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专家学者对粉地彩釉绘花为主要特点的衡山窑彩瓷交口称赞,认为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认定这种粉地彩釉绘花工艺,在陶瓷史上是唯一的、没有其他窑口可取代,并且,将此类粉地彩釉绘花瓷器正式命名为“衡山窑”。
1993年,耿宝昌先生率国家一级文物确认组专家来湖南,对文物局和博物馆所藏粉上彩釉绘花的衡山窑器物进行鉴定,并将衡山窑中的完整器一律确定为一级文物,从而再次奠定了“衡山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力度。
2008年,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组走进衡阳,民间收藏家将“衡山窑”求鉴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陶瓷组专家毛晓沪先生对衡山窑有一段精彩点评:“土窑不土,工艺创新,以釉代彩,惟有衡山。”当他看到完好的衡山窑器物时,脱口而出:“这么好的衡山粉地彩釉绘花瓷,非常罕见。”所有专家一致认定求鉴的衡山窑器物为衡阳的十大民间国宝之一。从而再一次让全世界熟知衡山窑,并且推动了对衡山窑制瓷工艺、文化的研究。
《衡山窑》连载之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