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窑器物构成:碗壶炉瓶罐为主要品种

 

  衡山窑目前出土的陶瓷中主要是碗、瓶、钵、罐、壶、炉几大类,根据陶瓷器装饰特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粉上彩釉绘花、釉下彩釉绘花、釉上彩绘花、双彩瓷器、单彩瓷器、印花瓷器、素陶等七类。

  1. 碗。“盛饮食的器具,口大底小,一般是圆形的。”

  碗在出土的衡山窑器物当中是比较多的。这表明衡山窑所烧制的瓷器是适应当时南方农耕文化的需要,以大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为主,这能够解释这么多年为什么在衡山窑中一直没有发现有大缸大盆等大件器物的原因。碗类绝大多数为圆口碗,以尖唇敞口斜腹矮圈足碗为主。碗内装饰多以牡丹、莲花和梅花纹为主。敞口碗多在碗内先施白色化妆粉,然后分区域绘花。而立式盖碗,则不在碗内绘花,而在碗的外壁和碗盖绘上同样的花卉,显得非常华丽。

  2. 壶。“陶瓷或金属制成的容器,有嘴,有把或提梁,用来盛液体,从嘴往外倒液体”的器物。

  衡山窑中,壶的出土数量较多,形制有敛口、直口与盘口。从肩部特征来分,可分为溜肩、斜肩、折肩。从流的特征来分,又可分为长流、短流、曲管流、直管流等。它的主要特征在于流与底。衡山窑的壶,口宽、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足底渐收,壶身有长圆形和瓜棱形(较少),大多为扁圆曲柄,有微外撇假圈足,底可分平底、璧形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形底略后,圈足最晚。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衡山窑中壶的流在流中部稍折。平底壶中部凸出,器腹呈鼓形,有彩绘装饰的壶数量较少。

  3. 炉。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等之分。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三足炉等。炉型器也是出土衡山窑中较多见的一种器型。

  4. 瓶。口小腹大的器皿,多为瓷和玻璃做成,通常用来盛液体。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白地黑花、白地褐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梅瓶、玉壶春瓶、卷口瓶、盘口瓶等等。

  衡山窑中,瓶的种类繁多,但最常见的是盘口瓶、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塔口瓶等,这类瓶也是中国历代的传承的典型器型,但衡山窑中的瓶类又与其他窑的瓶类不一样,器型普遍偏小。

  5. 坛。一种小口肚子大的陶瓷器。衡山窑中这类器物应该怎样称谓,目前意见不统一,有学者称之为盂,有学者称之为汤锅,也有学者称之为罐,但湖南省博物馆《衡山窑发掘报告》仍称之为坛,在学术界未统一命名前,笔者为与省博物馆保持一致,将此类器物以坛称之。

  6. 罐。盛东西或汲水陶瓷器,亦泛指各种圆筒形的盛物器皿。

  罐在衡山窑中量比较大,有圆口直颈斜肩鼓腹平底型、撇口鼓腹圈足型、外折口沿鼓腹平底型等。但罐与坛(有人称盂)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在型制上稍有不同而已。对物件的称谓,主要是根据当地人民生活习惯而言,例如在湘、鄂一带,颈中出沿,甚至重沿可以盛水的陶瓷,普遍称坛。而在北方一些地区,没有沿口和重沿的陶瓷罐状器物也称之为坛。

  7. 钵。“钵”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瓷制的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与僧人所使用的钵盂相近。

  在衡山窑各种器物当中,钵与罐,钵与碗很难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只是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习惯称呼,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直身直颈,器壁较深,唇口没有折沿,或少许折沿,器型比坛小,比罐矮的器物称之为钵。钵在衡山窑中大体有两种型制,一种平底型,另一种为圈足型。同一样器物,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称呼不一样。本书力求与1982年的考古报告一致,把不好归类于罐或者碗类的,列入钵类。

  8. 碟。盛放物品的浅底器具,比盘子小,扁而浅。多为圆形。在粉上彩绘衡山窑器物当中,碟所占比例非常小。并且与盘也很难区分开来,本文把比盘小,比碗要浅的粉上彩绘器物均归为碟。

  9. 粉盒。

  10. 佛龛。

  11. 鸟饲罐。

  12. 筷筒。

  13. 器盖。

  14.盆。盛东西或洗涤的钵状器具,口大,底小,多为圆形,因其形要比钵大,故称盆。盆与盘,盘与碟,本无十分明显的区别,人们习惯将较大的碟子成为盘,较大的盘又称为盆。本文把器型比盘大,腹壁较深,底小,沿外折且宽,容量大的钵式器物,进行了人为的区分,归之为盆类,以便于更好的认识此类器物。

  15.瓷鼓。

  16.谷仓。谷仓又称魂瓶、谷仓罐,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移动政务 部门电话

主办:中共衡山县委、衡山县人大、衡山县政府、衡山县政协 承办:衡山县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

政府服务热线:12345,0734-5824101 党政门户网站联系电话:0734-5829259 信息报送、纠错联系QQ:1988776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05000855号 网站标识码:4304230002 湘公网安备 43042302600003